华为基本上继承了国内的方法,还口口声声说企业品牌是承诺,企业品牌是打出来的,不是推广的,又加了一条:先打国家企业品牌,再打企业品牌。传播路径只有创新。
在华为大规模进入公司和客户市场的今天,如何建立更广泛的企业品牌意识已经成为华为非常重要的问题。
不要说华为的企业品牌好或者华为的企业品牌不好,尽量陈述一个企业品牌的事实。
华为是个有趣的企业。在做任何事情之前,我们首先要有一个假设,然后根据这个假设设定自己做事情的步骤。比如任老板前段时间在一篇文章中说:未来电信互联网厚如太平洋,华为的就是基于这个假设。
华为公司品牌的假设是什么?
1.企业品牌是一种承诺;
2.企业品牌不是推广,而是发挥出来;
3.企业品牌也有投资收益比。
这些假设近年来逐渐清晰,得到了企业各个层面的认可。华为是从电信业务开始的,所以所有品牌的概念也是从这个开始的。
在早期,华为对电信设备的定义是关于可信度的,因为电信互联网数量众多且复杂,对可信度的要求很高。但是,由于技术的积累和能力的限制,华为早期产品的可信度肯定不会高。所以华为对电信互联网高可信度的最初要求是两点:
1.依靠人海战略。如果出现问题,服务人员可以在一小时内到达。如果没有,R&D将乘最快的航班到达,互联网设备将通宵恢复。
2.免费更换。免费用新设备替换故障设备。
华为早年基本都是这样传达自己的,原因有二。一个是当时电信利润率很高,可以支撑这么大的消费。另一个是华为的互联网地位比较低,客户对互联网稳定性的要求比大城市低。大家心里都是肉,大部分客户都被华为的精神感动了。虽然有问题,但华为仍然是一个可靠的供应商。
后来华为发现传输慢了,就用很细的铜版纸印了华为的产品介绍和互联网应用实例,在每个实例的最后都留了客户联系方式。原则上,华为通过这些手段给县电信局的印象是高效守信,不是骗子企业。
在这个阶段,华为企业品牌的原始概念形成了:企业品牌是一种承诺。
后来华为的电信互联网设备开始走向市局。这个时候,困难不在于你是随叫随到,你可以把毛病改回来。市局对互联网的稳定性和可扩展性要求高得多,能参考的厂商都是:七国八系统。市局对华为的要求,一般是和当时七国八系统的八家企业对比。
首先要有突破口,突破口必须在和华为关系比较好的市局。最初的突破口是实验局。一方面,实验局可以检查出华为设备的不足,并迅速改进。另一方面也可以让市局看到华为拼搏的决心。
不过实验局是自测的地方。真正要开商务局的时候,当时的市局还是不放心,尤其是上线的时候。后来没办法了,华为想和国外电信设备厂商竞争测试,证明了自己的能力。
华为最著名的例子是1998年中国移动的stp项目(当时的中国电信,不分离)。华为当时的价格只有上海贝尔的一半。加上一点国内因素,中国移动冒着很大风险给华为一架飞机,又给上海贝尔一架飞机。
给华为一架飞机的时候,有三分之一的中国移动高层反对,甚至有高层表示,投票给华为的人,就是未来中国移动的罪人。但半年后,华为顶住了中国移动自上而下的不信任,成功交付stp。
特别割接当天,上海贝尔大概有5、6个城市超载、死机。华为在一架飞机上承担了所有信令,没有发生中断事故。不信任华为的中国移动高管迅速改变了对华为的看法。在竞标二期的时候,华为把价格拉到了和上海贝尔一样的价格。
华为也有一个反面的例子:1996年花了很大力气承接了大连电信的寻呼排队项目。由于华为能力不足,华为的寻呼排队机导致大连电信整个互联网崩溃,对华为的企业品牌造成了非常恶劣的影响,使得华为在未来三年内几乎从未向大连电信出售过设备。
原则形成了另一个概念:企业品牌是生产出来的,而不是推广出来的。
虽然华为已经初步形成了企业品牌的概念:企业品牌是承诺;企业品牌是打出来的,不是推广出来的;但是你的企业品牌怎么能让别人知道这是企业品牌传播;企业品牌传播是华为最头疼的问题。
最初华为是手持投影仪,用幻灯片(内部称为胶片)向客户说教,从华为企业、企业产品、售后政策、研发等等;一个笑话说:电信人说:看一群人穿深色西装,带投影仪的肯定是华为的,后来变成穿深色西装,带着便携电脑的人了。
后来发现,在这之后,还有人持怀疑态度。偶然发现客户对客户的影响最大,于是华为开始在全国各地架设模型站点。所谓的模式点,就是华为在一个地方创业成功后,和客户商量,允许其他地方的客户去参观,同时在参观的时候,要求局里参与接待,说华为的好话。这打消了部分客户对华为的疑虑。
还是有人不相信华为是私企。华为邀请客户到深圳部参观华为展厅、研发,与高层沟通;这基本上树立了华为在中国作为可信合作伙伴的形象。
基本上华为在国内市场的企业品牌传播已经成型,企业内部总结称为151工程。但是没有企业品牌价格的概念,也没有企业品牌溢价的概念。
自1999年开放国外市场以来,华为在国外的新革命遇到了老问题:华为是谁,值得信任吗?当时还有一个新情况,就是中国的海外产品大部分都是低端货的代名词,有没有所谓的高科技华为都是开玩笑。
华为基本继承了国内的方法,还口口声声说企业品牌是承诺,企业品牌是打出来的,不是推广的,又加了一个:先国家企业品牌,再企业品牌。传播路径只有创新。
比如华为提出的新丝绸之路,就是带客户去北京、上海、深圳、香港参观,让客户明白中国不是一个很落后的国家,在客户参观了企业的坂田总部,大部分客户参观了一圈之后,基本上会在一两年内购买华为的设备。当然,之前的实验局和样本点缺一不可。
后来公司发现这种方法效果不错,但问题是消耗太高。门票开始时,酒店每人平均5万元左右;如果是从拉美回来的客户,估计要高很多;企业基本都是高中重点客户的新丝绸之路,对于客户来说,但是一般的客户关系,企业都是采用客户见面会的方式,尤其是对于客户的维护工程师,就是在一个区域内,聚集客户的维护工程师,交流华为设备维护的经验,对华为的设备短缺给出建议,会很快拉近华为忠实粉丝的距离。
而且客户的cxo客户渴望知道华为未来几年会做什么,如何帮助客户成功。最初,Telefonica提议与华为开高层峰会,交流双方战术;华为发现,高层峰会也是企业品牌传播的一种方式。总体来说,经验是固定的,然后和各大运营商举行高层峰会,确认双方未来几年的相互承诺。
此时,有人提出企业品牌传播应采用滴灌模式。简单来说,应该知道华为企业品牌的人应该知道华为企业品牌,这样可以节省企业品牌传播的成本,增加企业品牌的溢价。
2010年,华为总结了20年企业品牌的经验,基本形成了自己的企业品牌理论,其原则是前三点。
下一篇:「营销心得」酷企业品牌何以酷
标题:「营销心得」华为企业品牌观:先国家企业品牌后企业品牌
地址:https://www.wenfangge.com/a/rwfb/13655.html
注明“来源:文芳阁”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