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章开始】
写软文多余文案怎么写好?这招真绝了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吭哧吭哧写了一篇软文,感觉内容扎实、卖点清晰,结果发出去之后——阅读量寥寥无几,转化更是别提了。然后回头一看,咦,好像写得是有点啰嗦…有点绕…有点,呃,多余?
对,问题可能就出在“多余”这两个字上。废话一多,用户就没耐心了;卖点一藏,客户就看不到了。那到底怎么才能把那些“多余文案”删掉,只留下真正能打的内容?别急,我们今天就来好好拆解一下。
什么是“多余文案”?先搞清楚敌人长什么样
你可能会想:“我写的东西都有用啊,哪里多余了?” 但其实,多余不一定是指“错误”,而是那些用户不关心、看了记不住、甚至直接跳过的内容。比如:
- 公司创始人的光辉历程写了三百字,和产品无关;
- 技术术语堆砌,看起来高大上,其实谁也没看懂;
- 重复表达同一个卖点,生怕用户看不见,其实人家早烦了;
- 客套话、过渡句太多,迟迟不进入重点。
这些内容就像做菜时的多余水分,不留神就稀释了整道菜的滋味。所以写好软文的第一步:学会识别并删减。
自问自答:为什么我们会忍不住写“多余文案”?
好问题。我反思了一下自己以前写的稿子,发现主要是这几个心理在作怪:
- 怕说不清楚:总觉得得多说几次、多角度覆盖,用户才能明白;
- 凑字数心态:特别是甲方要求写一千字,写着写着就开始注水;
- 缺乏用户视角:光想着“我想说什么”,而不是“用户想听什么”;
- 盲目模仿:看别人都写得挺长,我也跟着写,结果学歪了。
认识到这几点之后,你就明白:删减冗余不是削减内容,而是增强信息浓度。
那具体要怎么做?记住这几点核心原则
一、说话别绕,直接点!
用户时间很宝贵,没人喜欢猜谜。比如:
? “我们经由多重步骤的精心筛选与打磨,最终为您呈现这款卓越不凡的产品。”
? “我们精选材料,反复调试,做出这款好用不贵的产品。”
看出差别了吗?结论前置,直给核心信息,别让用户等。
二、用“人话”代替“鬼话”
行业术语、抽象词、形容词堆砌……都是软文杀手。
比如你要推广一款保湿面霜,别写“赋能肌肤水润张力,激活细胞蓄水力”,试试:
“一抹化水,皮肤像喝了水一样,半天不干”。
是不是亲切多了?说人话,用户才愿意听你说。
三、每一个段落都要有目的
写之前问自己:这段是为了引出问题?还是证明效果?还是催促下单?
如果某段话没有明确作用——删了也不影响理解——那就果断删掉。
实战技巧:怎么改出一篇干净有力的软文?
我一般会建议团队用“三遍删除法”:
-
第一遍:删废词废句
比如“不得不说”、“众所周知”、“在某种程度上”…这些词基本没信息量,全删。 -
第二遍:删重复表达
同一个卖点不要用三句话变着花样说,选最强的那句留下。 -
第三遍:换位思考删
假装自己是用户,边读边问:“这关我什么事?对我有啥用?” 没答案的部分,删。
亮点来了!让软文不止“不冗余”,还要“吸引人”
光删多余内容只是及格,要想真正写好,还得加点料:
- 讲故事代替说理论:比如不说“我们工艺好”,而说“老师傅反复调试了 79 次才满意”;
- 用数字代替形容词:“超级耐用”不如“正常能用 3 年”;
- 场景化表达:不要只说“方便”,而是“早上赶地铁,单手一按就能出门”。
这些技巧都能帮你把“广告”变成“用户想看的内容”。
不过话说回来…有没有某些“冗余”其实是必要的?
有。比如:
- 情感共鸣类内容,适当渲染气氛能拉近距离;
- 品牌价值观传递,虽然不一定直接带货,但长期来看有用;
- 某些情况下,重复关键信息(如活动截止时间)反而能提高转化。
所以删减也讲策略,核心是平衡:留住该留的,删掉该删的。
常见问题与误区
问:是不是文案越短越好?
不一定。短只是形式,关键还是信息是否高效。有些复杂产品就是需要解释,该长则长、该短则短,重点是不啰嗦。
问:删太多会不会显得没内容?
可能会。但这其实证明你原文的“干货”就不够…得补的不是字数,是实打实的卖点、案例、用户证明。
问:怎么判断哪些该留哪些该删?
这事挺主观的,往往得靠经验。有个土方法:读出声来。哪里卡顿、哪里走神、哪里觉得别扭——那里就值得修改。
最后总结:好软文,是改出来的
写软文怕多余?本质是怕无效。
从“自嗨模式”切换到“用户模式”,多说人话、多讲故事、多上干货。
精简≠简单,而是精准。
每一次删除都在增加你文案的含金量。
所以下一篇软文动笔前,先问自己:
“如果没有字数限制,我会怎么写?”
答案或许会让你更专注在真正重要的事情上。
【文章结束】
标题:写软文多余文案怎么写好?这招真绝了
地址:https://www.wenfangge.com/rwfb/100924.html
注明“来源:文芳阁”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