热点聚集

我国何时普及普通话 在1955年10月举办的“全国文字改革会议”与“现代汉语规范问题学术会议”期间,正式将汉民族共同语的名称确定为“普通话”。普通话非由个人所创,而是源自于民众的总结归纳。 1909年,清政府将北京官话命名为国语;民国时期多次制定标准,1918年北洋政府发布了首套国家认可的国音注音字母,1923年国语统一筹备会第五次会议决定以现代中国北方官话的白话文语法和北京话语音制定语音,1932年国民政府教育部颁布《国音常用字汇》后,确立国语标准;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以北京市、河北省承德市滦平县作为普通话标准音的主要采集地,制定标准后于1955年向全国普及。2000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确立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作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法律地位。 扩展资料: “普通话”的“普通”实则是对“普遍通行”的简化。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其《汉语浅谈》中设有“什么是普通话”这一小节,他提出:“什么是普通话呢?普通话就是通行全国的话。”“普通话就是普遍通行的话。” 实际上,“普通话”一词早在清朝末年就已出现。1906年,切音字运动积极分子朱文熊撰写了《江苏新字母》一书,将汉语分为三类,其中一类名为“普通话”。他认为,普通话是“各省通用之话”。 朱文熊提出“普通话”这一概念后,并未得到广泛使用,当时人们将各省普遍通用之话称为“蓝青官话”,“蓝青”原意为颜色混杂、不纯粹,“蓝青官话”即指掺杂了各地方言的北京话。由于这种话多在官场使用,故称为“官话”。 后来,人们逐渐开始使用这种人人都明白的话,使用这种话不再仅限于“官”了,民国初年就出现了“国语”一词,“国语”取代了“官话”。相较于“官话”,“国语”更具“民”的色彩。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进行文字改革时,语言专家对“普通话”这一概念的使用进行了严谨的科学论证,认为“官话”显然不妥;同时,“国语”也不够恰当。 因为我国是多民族国家,并非所有人都使用汉语,还不能将普遍通用的汉民族共同语称为“国语”。直接使用“普遍通行的汉语”又嫌音节过长,于是采用简化方式,称之为“普通话”。 参考资料来源:百度百科-普通话(中华人民共和国通用的现代标准汉语) 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 推广普通话的必要性是什么? 语言是最关键的交际工具和信息传递载体,民族共同语的普及是国家统一、民族团结、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普通话是全国通用的语言。它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以北方话为基础方言,以典范的现代白话文著作为语法规范。 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进程中,积极推广、普及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有助于消除语言障碍,促进社会交流,对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具有重大意义。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社会对普通话的客观需求日益强烈。推广普通话,营造良好的语言环境,有利于促进人员交流、商品流通和建立统一的市场。人们开始自觉地要求在经济活动中使用普通话。 推广普通话是国家统一和民族团结的需要。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是否拥有统一、规范的语言,是关乎国家独立和民族凝聚力的重大政治问题。《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19条规定:“国家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使用国家通用的语言文字,是每个公民应尽的义务,也是公民具有国家意识、主权意识、法制意识、文明意识、现代意识的具体体现。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方言的国家,推广普及普通话有利于加强我国各民族的交流与往来,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同时有利于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地位。 推广普通话是加强素质教育的需要。我国跨世纪教育发展与改革的基本任务是实施素质教育,刚刚结束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颁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培养创新人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提出了明确要求。素质是知识、能力和良心修养的综合反映。语言文字是思维表达的工具、文化知识的载体和交际能力的依托,因此是素质构成与发展的基础,是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指出“学好语文是学好一切的根本”。特别是在信息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更是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必要前提。对于任何学段、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个本领在求学、求职和事业竞争中就能占据优势地位。推广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贯彻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语言文明是人的素质最直接的体现。努力提高人们的语言道德意识,进行语言行为的道德规范,加强语言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除了思想和专业方面的要求外,还应当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语言文字的修养。使用纯洁健康的语言文字是个人修养很重要的一部分。

普及普通话是提升素质教育的必要途径。我国跨世纪教育进步与变革的根本任务是实行素质教育,刚刚闭幕的第三次全国教育大会发布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实行素质教育的决定》对培育创新人才、全面实行素质教育提出了清晰的要求。素质,是知识、才能和道德修养的综合体现。语言文字是思维表达的手段、文化知识的载体和交际能力的依托,因此是素质构成与发展的基石,是文化建设的必要条件。著名语言学家吕淑湘先生曾指出“精通语文是精通一切的基础”。尤其是到了今天的信息时代,语言文字规范更是掌握计算机语言的必要前提。对于任何学段、任何专业的学生来说,能说流利的普通话,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和计算机操作能力这个最实用的技能,在求学、求职和事业竞争中就能占据优势地位。普及普通话是各级各类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它有利于实施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战略方针,有利于弘扬祖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和爱国主义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语言文明是人的素质最直接的体现。努力提高人们的语言道德观念,进行语言行为的道德规范,加强语言文明的建设,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国民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公民,提高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离不开语言文字的工作。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需要数以亿计高素质的劳动者和数以千计的专门人才,除了思想和专业方面的要求外,还应当使他们具有较强的语言文字能力。一个人文化素养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自身语言文字的修养。使用纯洁健康的语言文字是个人修养很重要的一部分。

语言文字作为一种社会工具,记录着科学技术发展的已有成果,传递着科技发展的最新信息。科学技术越发达,语言文字的应用就越广泛,与社会的关系就越紧密。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和应用研究水平是中文信息处理技术的先决条件。普及普通话和推行《汉语拼音方案》有利于推动中文信息技术处理的发展和应用。 普及普通话是各行各业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对广电系统来说,使用标准、规范的语言文字,不仅关系到广播、电影、电视的实际效果,而且对全社会语言文字的规范化具有重大影响。对教育系统来说,“普通话是教师的职业语言,用普通话进行教学是合格教师的必备条件之一,是师范院校和职业中学学生的职业基本功”。对于党政机关来说,以普通话作为工作用语是执法行为,它体现了机关工作的严肃性和规范性,有利于提高干部素质和加强机关文明建设。对于企业和交通、邮电、金融、商贸、旅游等服务行业来说,普及普通话能够提高员工队伍的文化素质和整体修养,促进企业和行业的文化建设,帮助树立良好形象,提高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是企业和行业自身更好地服务于社会的需要。 由上面我们可以看出,普通话是以汉语文授课的各级各类学校的教学语言;是以汉语传送的各级广播电台、电视台的规范语言;是汉语电影、电视剧、话剧必须使用的规范语言;是我国党政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干部,在公务活动中必须使用的工作语言;是不同的方言区以及国内不同民族之间人们的通用语言。大力普及、积极推广全国通用的普通话,既是当前经济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迫切需求,也是各族人民的热切愿望,是符合全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的。

上一篇:普及普通话行动海报设计,普通话推广海报素材汇编

下一篇:普通话的好处50字 讲好普通话作文50字


标题:普通话推广活动全国展开,探究我国普通话普及历程的起始时刻    

地址:http://www.wenfangge.com/rwfb/86445.html


注明“来源:文芳阁”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