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扩展途径不包括啥?这些误区你踩雷了吗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想过,那些铺天盖地的“种草文”、“体验分享”,为啥有些一看就是广告,有些却让你不知不觉掏了钱包?说白了,这就是软文的魔力。但今天咱不聊怎么把软文写得天花乱坠,而是反过来——到底哪些玩意儿,压根儿就不算软文的扩展途径? 搞不清这个,钱花了可能连个水花都看不见!
误区一:纯广告投放 ≠ 软文扩展
朋友,你该不会以为在朋友圈刷到个“第5个好友免费领咖啡”的推广,或者在电梯里被迫看完60秒洗脑广告,这就算软文成功扩展了吧?打住!这完全是两码事!
- 硬广是明抢,软文是暗渡陈仓:硬广直接喊“买我!”,软文是让你觉得“这玩意儿真好,我得试试”。
- 核心是隐蔽性:软文得藏得深,读完了才后知后觉“哦,原来是广告啊”,那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才是成功。直接怼脸的广告,用户手指一划就过去了,心里可能还骂一句“烦不烦”。
- 案例:你看到一篇讲“职场妈妈如何高效带娃”的文章,里面“不经意”提到某款辅食机解决了大问题,这可能是软文。但直接弹窗告诉你“辅食机限时5折”,这就是纯广告投放,跟软文扩展半毛钱关系没有。
误区二:用户自发分享 ≠ 软文效果
“看!有用户主动分享我们的产品了,这肯定是软文起作用了!” 老板们,先别高兴太早。用户真心实意的分享,那是口碑,是自来水,不是你能规划出来的“扩展途径”。
- 软文是策划的起点:企业发软文是主动行为,目的是引导用户。
- 用户分享是结果(可能之一):用户觉得好,自发分享,这是软文可能带来的效果,但它本身不是企业能主动选择的“途径”。你不能控制用户啥时候分享、怎么分享。
- 区分关键:企业花钱找KOL写体验文(软文的一种扩展途径) vs. 普通用户用了觉得好发朋友圈(这是软文可能引发的效果,但不是企业主动扩展的途径)。用户主动行为,企业无法直接纳入推广计划。
- 数据:2023年某调查报告显示,72%的用户能清晰分辨什么是品牌合作内容(软文),什么是朋友的真实推荐。别把用户当傻子,也别把口碑当可控渠道。
误区三:硬广渠道 ≠ 软文渠道
“我们在抖音投了信息流广告,在百度做了竞价排名,这不就是扩展软文吗?” 错!大错特错! 这些是赤裸裸的硬广投放渠道,跟软文的“软”字背道而驰。
- 渠道性质决定内容形式:
- 信息流广告、搜索广告:位置明确标注“广告”,用户天然带着防备心。这里塞进去的,只能是短平快、强吸引眼球的硬广内容,追求即时点击转化。软文那种娓娓道来、建立信任的长内容,在这种场景下效果...呃,或许暗示效果适得其反?
- 软文扩展渠道:更依赖内容平台本身的内容属性和信任感。比如微信公众号深度长文、知乎的专业回答、小红书的“真实”笔记、某些垂直论坛的讨论帖。用户是来看内容的,不是来看广告的。
- 案例:在知乎回答“如何挑选一款好的蓝牙耳机?”时,详细分析技术参数,最后“顺便”提一下某品牌符合所有要求(软文)。 vs. 在百度搜索“蓝牙耳机”时,排在前面标注“广告”的链接,点进去是促销页面(硬广)。后者就不是软文的扩展途径。
误区四:新闻稿发布 ≠ 软文扩展
“我们公司发了篇新产品上市的新闻稿,通稿发给各大媒体了,这总算是软文扩展吧?” 嗯...这个嘛,得看情况,但严格来说,不算! 新闻稿有它自己的游戏规则。
- 目的不同:新闻稿核心是告知,传递企业官方信息(融资、新品、战略合作),要求客观、正式、信息准确。软文核心是影响,潜移默化地种草、建立好感、引导消费决策。
- 写法天差地别:新闻稿得像模像样,有“本报讯”,有“据悉”,有高管发言。软文则伪装成经验分享、测评、故事,甚至情感文。
- 发布渠道也不同:正经新闻稿发在媒体网站的“财经频道”、“科技频道”。软文则活跃在生活方式号、母婴号、测评号等更“软性”的板块。
- 不过话说回来,有些企业发的“新闻稿”,写得跟软文似的,试图浑水摸鱼,效果嘛...你品,你细品。但标准的新闻稿发布,真不能算作软文扩展的途径。
误区五:恶意营销、黑稿 ≠ 软文扩展
这可能是最需要划清界限的!有些人把雇水军黑对手、制造低俗话题博眼球也归为“推广手段”,甚至和软文混为一谈。这完全是混淆视听!
- 软文本质是建设性的:虽然目的是推广,但通常基于(或伪装成)提供价值——知识、经验、解决方案、情感共鸣。它试图建立正面的品牌联想。
- 恶意营销是破坏性的:通过造谣、抹黑、煽动对立、制造噱头来吸引流量。它破坏信任,损害品牌形象(无论是自己的还是对手的)。
- 法律与道德风险:恶意营销、黑稿往往游走在法律边缘(诽谤、不正当竞争),而软文虽然也有监管要求(如标注“广告”),但其基础逻辑是提供(伪装后的)价值信息。把脏水泼到软文身上,软文可不背这锅! 这压根儿就不是一种东西,更谈不上是软文的扩展途径了。
那软文到底咋扩展?核心就两点!
绕了这么大圈子,说了这么多“不包括”,那真正的软文扩展途径是啥?核心离不开两点:内容伪装 + 信任传递。
- KOL/达人合作:找粉丝信任的人,用他们的口吻和风格“种草”。(这是主流方式)
- 素人铺量:大量普通用户发布“体验”,营造真实感。(常用于电商)
- 专业平台深度文:在知乎、行业论坛等发布看似客观专业的分析,夹带私货。
- 平台原生内容:利用小红书笔记、抖音剧情短视频等形式,把广告融入内容本身。
- “媒体”报道:在一些非严肃媒体或频道发布“测评”、“观察”类文章。
所有这些途径的共同点是什么? 它们都利用了某个平台或某个人的内容信用背书,让广告信息得以伪装,降低用户防备,实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具体算法怎么运作的咱也不懂,但效果天差地别。
所以,下次老板或者同事再说什么“我们多投点信息流广告扩展软文”,或者“用户分享就是我们软文渠道”,你可以把这篇文章甩过去(当然语气好点)。搞清楚软文的扩展途径不包括什么,才能把钱花在刀刃上,别在无效甚至错误的方向上浪费子弹。毕竟,谁的钱也不是大风刮来的,对吧?精准避坑,有时比盲目冲锋更重要。 下次看到“良心推荐”,先问问自己:这是真实体验,还是精心设计的温柔陷阱?
【文章结束】
上一篇:软文恶心:当真诚被流量踩在脚下
标题:软文扩展途径不包括啥?这些误区你踩雷了吗
地址:http://www.wenfangge.com/rwfb/99680.html
注明“来源:文芳阁”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