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撰写失误:那些让读者翻白眼的翻车现场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看过那种... 怎么说呢,就是一看就知道是广告,但又拼命装成不是广告的文章?看完后不仅没被种草,反而尴尬得脚趾抠地,甚至有点同情品牌方?对,今天咱就唠唠这个——软文为啥会写砸。
软文翻车现场:大型尴尬实录
先别笑,你可能也中过招。想想看: * 刷到一篇讲“职场秘籍”的文章,开头还挺像那么回事,结果没看两段,突然开始猛夸某个办公软件,夸得天花乱坠,功能描述跟说明书似的... * 某美妆博主“真诚分享”护肤心得,全程都在用同一品牌的全线产品,连粉底液色号都“刚好完美契合”,评论区一片“懂的都懂”... * 美食探店文,把街边小馆写得比米其林还神乎其神,结果网友实地打卡后怒评:“图片仅供参考!”
这些,都是典型的软文撰写失误现场。 核心问题在哪?太硬了! 披着“软”的外衣,干着“硬广”的活儿,读者一眼看穿,效果适得其反。你说品牌方冤不冤?花了钱,挨了骂。
自嗨式写作:作者感动,读者无感
很多软文写砸的第一个坑,就是陷入了严重的自嗨。作者或者品牌方自己觉得产品巨牛,恨不得把所有优点、所有技术参数、所有获奖情况都堆上去。
自问:产品好不就够了吗?为啥还要“软”? 自答: 朋友,现在是信息爆炸时代啊!读者时间金贵,耐心有限。你一股脑儿倒产品信息,跟电视购物里“不要998,只要98!”有啥本质区别?软文的“软”,精髓在于提供价值,建立信任,然后自然带出产品。读者是来解决问题的,不是来听你开产品发布会的!
自嗨式软文的特征: * 功能罗列狂魔: 恨不得把产品说明书抄一遍。 * 形容词堆砌王: “极致奢华”、“革命性创新”、“颠覆体验”... 空洞!读者免疫了! * 用户视角缺失: 完全不考虑读者真正关心什么痛点、什么场景。 * 故事性为零: 干巴巴,没情节,没共鸣。
结果?读者内心OS: “哦,广告啊,下一个。” 甚至产生反感:“把我当傻子忽悠呢?”
用力过猛:把“软”文写成“硬”广
这是自嗨的升级版,更致命。作者可能也知道要“软”,但手法极其生硬,生怕读者不知道这是广告。
翻车重灾区: * 强行植入: 前面讲育儿焦虑讲得挺好,突然毫无征兆地插进一个教育APP,转折生硬得像车祸现场。 * 虚假种草: 编造过于完美的用户体验,“自从用了XX,皮肤像剥了壳的鸡蛋,老公都更爱我了!” 假到离谱,信任瞬间崩塌。 * 贬低竞品: 暗戳戳或明晃晃地说别人家不好,显得自己小家子气,吃相难看。 * 过度承诺: “三天瘦十斤”、“一周成为行业大牛”,这种话你敢信?反正我不敢。
核心问题暴露: 对“软”的理解偏差。 软文不是藏着掖着,而是让广告成为内容自然的一部分,让读者在获取有价值信息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接受产品信息。 生硬插入?那叫打扰。
数据迷雾:数字游戏玩脱了
为了增加说服力,用数据是好事。但用不好,就是灾难。
- 案例一: “我们的产品用户满意度高达99.9%!” —— 嗯?怎么统计的?样本量多少?这数据真实吗? 过于完美的数字反而让人生疑。
- 案例二: “使用后,效率提升300%!” —— 提升300%是啥概念?原来一天干一件事,现在一天干四件?这合理吗?具体怎么测算的? 缺乏解释的数据就是耍流氓。
- 案例三: 堆砌一堆行业宏观数据,跟自家产品关联性很弱,读者看得云里雾里,不知所云。
数据用得好是利器,用不好就是“自爆卡车”。 它需要真实、相关、有上下文支撑。否则,不如不用。不过话说回来,具体哪种数据呈现方式最能打消读者疑虑,可能还得看具体产品和受众群体,这方面我也不是专家,感觉挺复杂的。
忽视读者:最大的原罪
上面说的所有失误,归根结底,都是因为没把读者当“人”看。 只想着完成KPI(曝光、点击、转化),却忘了沟通的对象是有血有肉、有情绪、有判断力的人。
读者在乎什么? * 真实感: 别吹牛,有一说一,优缺点都可以提(当然,缺点要巧妙转化或弱化)。 * 价值感: 看完这篇文章,我能学到点什么?解决我什么问题?哪怕只是一个新观点、一个小技巧。 * 共鸣感: 你说的情况,我遇到过!你说的话,说到我心坎里了!建立情感连接是关键。 * 尊重感: 别把我当傻子糊弄,真诚一点。
失败的软文,往往把读者预设为“容易被骗的小白”。 而成功的软文,是把读者当作“聪明的朋友”,平等交流,分享好东西。
如何避免翻车?几点不成熟的小建议
写到这里,可能你会问:那到底怎么写才不翻车?说实话,没绝对标准答案,但有些方向或许能帮上忙:
- 先忘掉产品,思考读者痛点: 他们真正需要什么?焦虑什么?渴望什么?产品只是解决方案之一。
- 讲个好故事: 无论是用户案例、品牌故事还是场景化描述,故事永远比干巴巴的推销更有吸引力。重点加粗:故事是软文的灵魂!
- 提供真价值: 干货、新知、独特的视角、实用的技巧... 让读者觉得“没白看”。
- 真诚是必杀技: 不过度吹嘘,不恶意贬低。适当暴露“不完美”,反而更可信。比如,“这款面霜保湿一流,但油皮夏天用可能稍显滋润”,这种实话可能更打动人。
- “软”植入,要自然: 产品出现的地方,应该是故事发展或问题解决的自然结果,而不是生硬插入的广告牌。
- 数据,用对地方: 用真实、相关、能解释清楚的数据支撑观点,而不是堆砌吓人的大数字。
- 多读,多改,换位思考: 写完自己读一遍,想象自己是个普通读者,看到这里会不会皱眉?会不会觉得假?会不会想关掉?
写在最后:失误也是学习
软文撰写是个技术活,更是个“走心”的活。翻车不可怕,可怕的是翻车了还不知道为啥。 那些让人脚趾抠地的失败案例,恰恰是给我们敲响的警钟:别自嗨,别硬来,永远把读者放在第一位。
虽然... 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市场压力、KPI指标有时确实让人头疼。但或许我们可以这样想:一次真诚、有价值的沟通,带来的长期信任和口碑,或许暗示比十篇生硬的“刷屏”软文更有力量?这个结论可能有点理想化,但方向总没错吧?
下次再看到尬出天际的软文,别光顾着笑,想想它踩了哪些坑。对自己,也是个提醒。
【文章结束】
标题:软文撰写失误:那些让读者翻白眼的翻车现场
地址:http://www.wenfangge.com/rwfb/99756.html
注明“来源:文芳阁”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