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金秋时节,农村收玉米的苦与乐
【文章开始】
还记得小时候掰玉米的滋味吗?那火辣辣的太阳底下,钻进比人还高的玉米地里,叶子刮得脸生疼,汗水流进眼睛里又涩又痛... 嗯,说实话,那滋味可真不好受!可为啥年年秋天,咱农村人还得跟玉米较这个劲?这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到底藏着啥魔力?
一、为啥非得人工收?机器它不香吗?
好问题!现在啥都讲机械化了,收个玉米为啥还这么费劲?这得看情况。 * 地形限制: 很多山区、丘陵地带,地块小,坡度大,大型收割机根本转不开身,开进去都费劲,更别说干活了。机器再先进,也得有施展拳脚的地方啊! * 成本考量: 对小户农民来说,自家就几亩地,专门请台收割机,那费用算下来,可能比自个儿收还贵。“划不来”是硬道理。 * 玉米用途: 有些地方收玉米棒子是为了喂牲口,或者做青贮饲料,需要整棒掰下来,机器收割有时会打碎,达不到要求。目的不同,方法自然不一样。
不过话说回来,在广袤的平原地区,大型玉米联合收割机确实是大显身手了。轰隆隆开过去,玉米棒子直接脱粒装车,秸秆粉碎还田,效率高得吓人。这绝对是现代农业的福音!
二、收玉米到底有多累?
没干过的人可能真想象不到。咱掰开了揉碎了说说: * “蒸笼”体验: 玉米长成了,杆子叶子密不透风。钻进去就像进了大蒸笼,又闷又热,汗水哗哗流,衣服就没干过。“桑拿房”都比这舒服点! * “千刀万剐”: 玉米叶子边缘锋利得像小锯子,裸露的胳膊、脖子、脸,一不小心就被划拉出口子,汗水一浸,那叫一个酸爽!防护?长袖长裤捂得严实更热! * “负重前行”: 掰下来的玉米棒子,得装袋、搬运。一袋几十斤甚至上百斤,扛在肩上走在田埂上,深一脚浅一脚,腰都快不是自己的了。这绝对是体力活里的重头戏! * “持久战”: 收玉米不是一两天的事,往往持续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天天如此,身体的疲惫是累积的,意志力备受考验。
我们村的张大爷,六十多了,年年还下地。问他图啥?他咧嘴一笑:“累是累,可看着金黄的棒子堆成山,心里踏实!再说了,活动活动筋骨,比躺着强!” 这大概就是庄稼人骨子里的韧劲吧?
三、收完就完了?麻烦才刚开始!
嘿,你以为把玉米棒子从地里弄回家就万事大吉了?大错特错! 真正的挑战在后面呢! * 晾晒是门大学问: 刚收的玉米水分大,不晒干,分分钟发霉变质。晒场得抢(水泥地最好),天气得看老天爷脸色。摊开、翻动、收拢... 晴天一身汗,雨天心发慌。 万一碰上连阴雨,那真是欲哭无泪。李家兄弟去年就吃了这亏,堆在屋角的玉米捂坏了小半,心疼得直跺脚。 * 脱粒费时费力: 以前全靠手工搓,效率低,手也受不了。现在虽然有了小型脱粒机,但轰鸣的噪音、飞扬的粉尘,还有那源源不断的玉米棒子,干一天下来,耳朵嗡嗡响,鼻孔里全是黑的。 * 储存是大问题: 晒干的玉米粒,怎么存?粮仓、编织袋、甚至堆在屋里。防潮、防鼠、防虫... 哪一样疏忽了,都可能造成损失。 具体哪种储存方式在咱这潮湿的南方最管用?嗯... 这个我还真不敢打包票,得看各家条件,反正都得勤看着点。
四、这么辛苦,玉米到底值几个钱?
这是核心问题!农民兄弟流血流汗,图的不就是个收成吗? * 价格波动像坐过山车: 玉米价格受市场影响很大。丰收年可能价低,欠收年可能价高,但谁也说不准。 去年我们这玉米收购价一块二一斤,今年听说可能跌到一块一?这消息准不准?唉,咱小老百姓也只能是听说。 * 成本在涨: 种子、化肥、农药、人工(如果请人帮忙收),哪样不花钱?投入越来越大,利润空间其实被压缩得很厉害。 * 算的是总账: 对很多农户来说,玉米是主粮,也是重要的饲料来源。自家吃的、喂猪喂鸡的,这部分省下了买粮买饲料的钱,也是变相的收入。 全卖出去的是钱,留下来的也是“钱”。 * 补贴能帮点忙: 国家有种粮补贴,虽然每亩不算多,但总归是点心意。聊胜于无吧。
所以,你问值不值?单纯算经济账,可能真不如出去打工。 但土地是根,粮食是命。农民对土地的感情,对“手中有粮,心中不慌”的执着,这份价值,很难用金钱来衡量。 或许暗示着,农业对于国家根基的重要性远超其表面经济价值?这个... 咱也不敢妄下结论。
五、收玉米的未来:机器能完全替代吗?
前面提了机器在平原地区的应用,那是不是意味着以后都不用人工了? * 大趋势是机械化: 毫无疑问,随着土地流转、规模化经营,以及农机技术的进步和普及,机器收玉米的比例会越来越高。 效率高、成本相对降低,这是大势所趋。 * 但“完全替代”路还长: 前面说的地形限制、小规模种植、特殊用途(如收青贮棒子)等情况,在可预见的未来,人工掰玉米的场景还会长期存在。 尤其是在那些“鸡窝地”、“巴掌田”里。 * 人力成本是关键: 当请人收玉米的成本远远高于机器作业,或者根本请不到人时(年轻人都不愿干这活了),倒逼着要么土地流转出去规模经营,要么农民自己咬牙上机器(小型的),或者... 干脆改种别的?
我们邻村就有个例子。王家几个儿子都在城里安家了,老两口种不动地,就把地租给了种粮大户。大户开着大收割机,几百亩地几天就收完了。老王家呢?坐在家门口看热闹,手里拿着儿子给的生活费。你说这算进步还是... 有点说不清的滋味?
六、收玉米,收的仅仅是粮食吗?
最后,咱得往深里想想。这弯腰驼背、汗流浃背的收获季节,除了沉甸甸的玉米粒,还收获了啥? * 收获一份踏实: 春种秋收,看着自己辛苦大半年的成果,那份满足感和安全感,是实实在在的。 粮仓满了,心里才不慌。 * 收获邻里乡情: 农忙时节,亲戚邻里互相帮工是常事。你家收完帮我,我家收完帮你。田间地头的协作,饭桌上的粗茶淡饭,是城里难寻的热乎气和人情味。 * 收获对土地的敬畏: 只有真正下过力、流过汗,才能深刻体会到“粒粒皆辛苦”,对土地、对自然的敬畏之心,是在一弯腰一抬头之间种下的。 * 收获一种传承: 很多孩子关于农村、关于祖辈的记忆,往往就定格在帮着收玉米、剥玉米的场景里。这或许是一种关于勤劳、关于生存的最朴素的教育。
金灿灿的玉米棒子,堆起的是生活的希望,是农家的底气,也是一代代人抹不去的乡土记忆。 虽然累,但心里是甜的;虽然苦,但日子是有奔头的。这大概就是农村收玉米,最真实、也最动人的地方吧?
【文章结束】
标题:金秋时节,农村收玉米的苦与乐
地址:https://www.wenfangge.com/rwfb/100034.html
注明“来源:文芳阁”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