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网易云音乐软文营销:如何让用户主动传播品牌故事?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过这种经历?深夜刷朋友圈,突然看到朋友分享一首歌,配文不是简单的“好听”,而是一大段戳心的故事,最后还带着#网易云音乐#的标签?或者,在地铁上看到陌生人手机屏幕亮着,熟悉的红色界面,评论区密密麻麻的文字... 为什么网易云的“软文”总能悄无声息钻进我们生活,甚至让我们心甘情愿成为它的传播者?今天咱就来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一、 软文?不,用户觉得那是“我的故事”
很多人以为网易云搞软文营销就是写点煽情文案投广告。大错特错! 它的核心秘密在于:把话筒交给用户,让品牌故事变成用户自己的故事。 想想看,你在云村评论区看到的那些高赞留言,是官方写的吗?99%不是!是无数个深夜失眠、热恋狂喜、失恋痛哭的普通人,借着某首歌的旋律,倾吐自己的心声。
- 自问: 用户凭什么愿意主动给一个音乐APP写“软文”?
- 自答: 因为它精准戳中了人性最深的两个需求:
- 表达欲: 音乐是情绪的催化剂,听歌时涌上心头的感受急需一个出口。评论区,就是这个安全又热闹的“树洞”。
- 认同感: 当自己的故事被点赞、被回复“我也一样”,那种找到共鸣的温暖,比任何广告都让人上瘾。
网易云聪明就聪明在,它搭建了一个舞台,灯光却始终打在用户身上。 那些刷屏的“乐评”,本质上就是用户自发生产的、带着强烈情感温度的“软文”,传播力惊人。比如2018年那个“毕业季”地铁乐评专列,满车厢贴的都是用户真实评论,多少人看得泪目拍照发微博?这波操作,成本不高,效果炸裂。
二、 从“听歌工具”到“情绪社区”,这步棋走对了
早年的音乐APP,核心功能就一个:放歌。但网易云硬是把自己做成了“音乐社交情绪综合体”。这步转型,是它软文营销能玩得转的根基。
想想看,如果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播放器,用户听完就走,哪来那么多故事可讲?网易云干了啥?
- 把评论区“C位出道”: 不是藏在角落,而是和歌曲信息平起平坐,甚至有时候,看评论成了听歌的前戏!这等于明晃晃告诉用户:“来,这里欢迎分享。”
- 算法推歌也推“故事”: 日推不仅猜你喜欢的歌,还总能把那些带着“神评论”的歌推给你。听着听着,看到一条直击灵魂的评论,瞬间破防... 这种体验,很容易让人产生分享冲动——“这说的不就是我吗?得让朋友也看看!”
- 打造专属“音乐人格”: 年度听歌报告为啥能刷屏?因为它用数据帮你总结了一年的情绪轨迹,生成你的“音乐画像”。用户晒报告,本质上是在晒“这就是我啊!”的认同感,品牌曝光自然跟着走。
不过话说回来, 这种深度绑定用户情绪的策略也有风险。万一哪天,用户觉得“味儿不对”了,或者社区氛围变味了(比如杠精变多),这种情感联结说断就断。网易云得时刻小心维护这个“情绪场”。
三、 官方下场:如何“推波助澜”而不“翻船”?
光靠用户自发还不够,官方也得会“撩”。网易云官方怎么玩“软”的?
- “借”用户的嘴说话: 最经典的案例就是“乐评专列”和“音乐瓶”。把用户那些金句评论搬到地铁、印在水瓶上。用户看到自己或同类人的话被放大展示,自豪感爆棚,疯狂拍照传播。这招高明在:内容是用户的,功劳和传播是品牌的。
- 制造“集体记忆点”: 抓住特定时间节点或社会情绪,策划活动。比如毕业季的“青春纪念册”H5,用经典校园歌曲和定制寄语,让毕业生们集体怀旧刷屏。这种活动,本身就像一个大型的、可参与的“软文”现场。
- 跨界联名玩“情怀”: 跟农夫山泉合作“乐瓶”,把乐评印在瓶身上。买水变成“开盲盒”,看瓶身上的故事成了小乐趣。这不仅是卖水,更是把网易云的“故事感”带进了线下消费场景,润物细无声地强化品牌调性。 具体这种联名带来的用户增长数据,官方没完全公开,但当时线上线下讨论热度确实很高。
四、 数据在背后“偷偷”使劲
你以为那些戳中你的评论和活动全靠运气?背后是数据这个“隐形推手”在干活。
- 热评挖掘机: 网易云的算法会实时扫描海量评论,快速识别出那些引发大量共鸣(点赞、回复多)、情感浓度高的优质UGC。这些内容,就是后续官方活动最好的素材库。
- 情绪温度计: 通过分析评论关键词、歌曲收藏播放数据等,平台能大致感知到社区的整体情绪走向(是怀旧、伤感,还是兴奋?)。这为策划契合当下大众情绪的营销活动提供了方向。比如,某个时间段“治愈系”歌曲和评论暴增,可能就会顺势推一波相关主题的歌单或活动。
- 传播路径追踪: 监测哪些类型的用户故事(比如爱情、亲情、梦想)更容易引发分享,哪些渠道(微信、微博、抖音)传播效果最好。这些数据反馈能不断优化后续的营销策略。当然,用户隐私和数据安全的边界在哪里,这个度需要平台持续谨慎把握。
五、 挑战与隐忧:情怀能当饭吃多久?
网易云的软文营销玩得溜,但也不是高枕无忧。
- “网抑云”的标签: 过度强调悲伤、抑郁情绪,一度让网易云被戏称为“网抑云”。虽然官方后来推出“云村评论治愈计划”等试图平衡,但如何避免社区氛围滑向单一的“伤痛文学”,仍是长期课题。
- 商业化压力下的“变味”风险: 广告变多、会员权益调整、社交功能加重... 这些商业化的尝试,有时会让老用户觉得“初心不再”。如何在赚钱和保持社区独特调性之间找平衡,是个难题。毕竟,用户爱你是因为那份“懂我”的感觉,如果感觉没了,再好的“软文”也像硬广。
- 内容同质化与疲劳感: 再感人的故事套路,看多了也会麻木。用户对“乐评体”的新鲜感可能下降。如何持续挖掘新的、真实的情感表达方式,激发新的创作热情,是平台需要思考的。
写在最后:软文的最高境界是“不软”
回过头看,网易云音乐的软文营销之所以成功,或许暗示了一个核心逻辑:最高级的营销,是让用户忘记这是营销。 它不直接吹嘘产品功能多牛,而是通过构建一个能承载情感、激发表达、获得认同的社区环境,让用户自己主动去书写、去分享属于他们(同时也带着品牌烙印)的故事。
它证明了,在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能触达人心的,永远不是生硬的叫卖,而是真实的情感共鸣和“与我有关”的参与感。 网易云的故事,本质上是由千千万万个用户共同写就的。品牌要做的,或许就是当好那个“舞台搭建者”和“氛围营造者”,然后,把聚光灯,稳稳地交给用户。
当然,这条路没有终点。用户的口味在变,环境在变,网易云需要持续创新,找到新的方式去连接用户的心。毕竟,再好的情怀,也需要扎实的产品体验和真诚的运营来托底。否则,故事讲得再动听,也可能只是空中楼阁。别让情怀,最终只变成了营销的“背景音乐”。
【文章结束】
标题:网易云音乐软文营销:如何让用户主动传播品牌故事?
地址:https://www.wenfangge.com/rwfb/99160.html
注明“来源:文芳阁”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