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新闻是啥?为啥总能骗到我!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刷着刷着手机,看到一篇标题特别正经的文章,点进去看,开头也说得像模像样地分析行业动向、或者分享什么生活小技巧。看着看着…哎,不对劲!怎么突然就开始夸某个产品特别棒、某个公司特别牛了?感觉像是被骗了。 这种玩意儿,很大可能就是传说中的“软文新闻”。但说真的,软文新闻到底是个什么意思?它跟普通新闻又有啥区别?为啥感觉越来越多了?咱们今天就掰扯掰扯这个事儿。
一、那些不知不觉中读过的“新闻”
你想想,你在本地公众号上看到一篇“专访本地科技新星”的文章,开头讲创业艰辛,中间突然浓墨重彩地描绘他的公司开发的一款智能手环如何解决了睡眠监测的“痛点”,还附带了几个“用户好评截图”。或者,在一个母婴平台上,一篇看似科普“婴儿奶粉营养成分”的深度文章,从专家角度分析了一圈之后,非常“自然”地落到了推荐某一品牌的最新系列。 甚至一些严肃的财经网站上,一篇行业趋势分析报告里,不知不觉就植入了某个金融APP的优势描述,暗示它是未来的理财必备工具。这些内容,披着新闻、科普、深度报道的外衣,骨子里却是在打广告、搞推销——这就是软文新闻的核心!
二、软文新闻到底是个啥玩意儿?
简单粗暴点讲,软文新闻就是——戴着“新闻”帽子的广告软文。 官方一点的说法嘛,就是指那些商业机构或个人,为了达到宣传推广自家产品、服务、品牌或者特定观念的目标,精心策划撰写出来的一种内容形式。它最关键的一个特点就是“假装正经”,或者说“伪装性强”。 它不会像直白的广告那样直接告诉你“买我!买我!”,它把自己包装成有用的信息、客观的分析,甚至是感人的故事,让你在不设防的状态下不知不觉就接收到了它所夹带的推广信息,觉得“嗯,这东西确实不错”。这种软硬结合的广告方式,因为比较隐蔽,所以被商家们玩得风生水起。
和普通新闻一比,差别就出来了:
- 目的不一样: 新闻是提供信息,让你知道发生了什么;软文新闻的核心目的是推销。不管你写得多像新闻,根子上都是为了推某个东西或者观念。
- 立场不一样: 真正的新闻尽量追求中立客观(虽然难度很大);软文新闻天然带着推广倾向,本质上就是为了夸自己或贬别人。
- 标注不一样: 按规定,广告应该清晰标明自己是“广告”。但软文新闻就狡猾在这里,它几乎从来不会大大方方地标上“推广”、“广告”,而是尽力让自己看起来像一篇纯粹的新闻或者科普文。很多平台甚至睁只眼闭只眼,这也让人傻傻分不清楚。
三、为啥这玩意儿就杀不绝呢?还越来越多?
说白了,就是因为“好用又省钱”啊!商家们也不是傻子,传统广告铺天盖地,效果越来越差不说,价格还贼高,用户也贼烦。相比之下,软文新闻这套玩法多妙:
- 贵? 请个KOL发篇小红书或者微博,或者找媒体发篇通稿,成本比硬广低不少。一篇写得好的软文,传播效应可能比几十万的硬广还好。你说这种省钱又省事儿的东西谁不喜欢?
- 信任度高: 新闻或者干货的外壳自带光环,老百姓天然对它比弹窗广告更信任。这种形式下兜售东西,更容易让人上套。
- 直达目标人群: 可以选择特定平台、特定账号发布,精准戳到最可能买单的那波人。比如母婴软文放育儿论坛,效果嘎嘎的。
- 能玩“内涵”: 硬广只能吆喝自己好,软文能讲故事、能做评测对比(当然是暗戳戳地暗示对手不行)、能蹭热点、能制造焦虑再推销解决方案…手段那叫一个丰富。
不过话说回来,商业推广本身是很正常的市场行为,需要解决的是这种伪装性带来的欺骗性问题。而且具体每年中国市场软文规模有多大,说实话没个特别权威、确切的数字,圈子里人常提几百亿上千亿的盘子,真伪真的很难判断。 行业统计的口径太不一致了。这本身也说明了问题的复杂性。
四、这玩意儿有啥坏处?难道全是好?
当然不是!软文新闻之所以让人头疼,主要是副作用不小:
- 你容易被“坑”: 当你以为读到的是客观信息时,其实是被牵着鼻子走,很可能买错东西,甚至踩坑。比如那篇所谓的奶粉深度测评,谁知道背后有没有收品牌方的钱呢?
- 搞混了信息环境: 软文新闻泛滥,弄得网络上真假新闻更难分辨了,大家看啥都像广告,看啥都不敢信。这种不信任感对整个信息环境伤害巨大。
- 劣币驱逐良币: 老老实实写正经新闻、做良心科普的人,反倒被这些带私货的“伪军”挤压得没饭吃。平台为了流量也乐意推荐这些有“效果”的内容,结果就是认真搞内容的越来越难。
- 信任崩塌: 对媒体的公信力伤害尤其大。读者发现自己信任的平台、公众号、博主,也可能在偷偷接软文,这种感觉…就跟吃了苍蝇似的。平台或者媒体本身的口碑也容易被反噬。用户一次被骗,下次还信你吗?
五、怎么才能练就火眼金睛,看穿这些伪装者?
虽然软文新闻藏得深,咱也不是完全没招。几个土办法帮你识别:
- 警惕标题党: 看到那种“不看后悔一辈子!”“行业巨震,它竟是最大赢家?”之类的夸张标题,先打个问号,很可能有猫腻。
- 注意内容“拐弯”: 如果文章前面很正常,讲背景讲知识,突然话锋一转提到某个具体品牌、产品、甚至公司领导多么英明,还使劲儿夸,不带缺点——小心,软文的气息就出来了!这转折生硬得就像硬插进来一段广告词。
- 寻找利益线索: 多问一句:写这文章的人或者发布这文章的平台/账号,能从里面捞到什么好处?有没有可能是收费推广?有时在犄角旮旯会藏着极小的“推广”字样,但现在这招用得也少了。观察博主或者作者有没有“恰饭”前科,也能帮你判断。
- 交叉验证很重要: 如果一篇东西把某个产品/公司/理念吹上了天,尤其说得好像举世无双似的。别急着上头,多搜搜其他平台、看看其他用户的真实评价。别信一家之言。
- 想想立场: 这篇东西立场偏向性太强吗?有没有踩一个捧一个的嫌疑?如果通篇只有一个积极“主角”,负面全是对手的,那软文概率就很大了。
- “广告雷达”敏感度: 看多了自然就有感觉了。遇到特别“完美”的产品故事、或者是刚好解决你“刚刚产生”焦虑的产品,不妨先停一停,想想这中间有没有设计的痕迹。嘿,熟能生巧嘛!
说白了,软文新闻这东西,在当前的环境下,我们普通读者很难完全避开,它渗透到了各种信息渠道里。 但了解它的运作逻辑和特点,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自己。至少,下次再看到那种吹得天花乱坠、最后莫名其妙拐到某品牌的神文,你能立刻反应过来:“哦,软文!忽悠谁呢?”笑笑划过就好。守住钱包的前提,是能识破话术。在信息爆炸的时代,多一些辨别力,少交一点智商税,总归是没错的。
【文章结束】
标题:软文新闻是啥?为啥总能骗到我!
地址:https://www.wenfangge.com/rwfb/99763.html
注明“来源:文芳阁”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