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营销课如何悄悄植入思政元素?
【文章开始】
哎,你说奇怪不?现在连教人怎么写带货软文的课程,都开始大谈特谈“思政”了!这俩玩意儿,一个看着是教赚钱技巧,一个是讲思想教育,八竿子打不着啊?为啥非得硬凑一块儿?难道只是为了应付检查?还是说... 这里面真有门道?
一、 啥是软文课里的“思政元素”?它到底是个啥?
你可能会问,软文课不就教怎么写东西让人看了想买吗?跟“思想政治”有啥关系?别急,咱掰开揉碎了看。
- 价值观引导: 这可不是喊口号。比如,讲“产品卖点挖掘”时,强调不能为了卖货就瞎吹牛、贬低对手、制造焦虑。这不就是诚信经营、公平竞争的价值观吗?老实说,忽悠人的软文,可能短期有效,但长远看绝对砸招牌!
- 社会责任感: 教学生写软文,总得提提底线吧?比如,健康类产品不能夸大疗效,金融产品得提示风险,面向未成年人的内容更要谨慎。这不就是要求从业者对社会负责吗?
- 文化自信与文化传播: 推广国货、老字号、非遗产品时,怎么挖掘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怎么用现代语言讲好中国品牌? 这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传播和自信的体现。总不能只教怎么吹国外大牌吧?
- 职业道德与职业素养: 抵制刷单、刷评、数据造假,尊重原创、保护版权,遵守广告法... 这些在课程里强调的实操规范,不就是职业道德的具体要求吗?虽然...实际操作中总有人钻空子。
二、 为啥非得在软文课里掺和思政?吃饱了撑的?
好,问题来了:软文营销课,教学生怎么把东西卖出去不就完了?费这劲干嘛?意义在哪?
- 培养“有底线”的营销人: 市场需要人才,但更需要遵纪守法、有道德底线的人才。课程融入思政,或许暗示着从源头抓起,让学生知道什么能碰,什么绝对不能碰。光教技巧,不教规矩,培养出来的可能是“危险品”。
- 提升内容的“生命力”和“信任度”: 纯粹靠套路、玩噱头的软文,越来越不受待见了。内容真诚、有价值、传递正向能量的软文,更能建立品牌信任,走得更远。思政元素强调的“真善美”,其实和好内容的底层逻辑是相通的。不过话说回来,怎么平衡“正向”和“吸引眼球”,确实是个技术活。
- 响应时代要求和政策导向: 整个社会都在强调企业的社会责任,网络空间也在清朗化。营销作为影响力巨大的领域,其人才培养必然要符合这个大方向。课程融入思政,是顺应时代发展的需要。(具体怎么量化这种“需要”带来的实际效果,老实说,还在摸索中...)
- 赋予营销更深层次的价值: 营销不只是卖货,它也是信息传播、价值观传递的过程。引导学生思考“我为什么而营销”、“我的内容能带来什么社会影响”,能让这份工作更有意义感,超越单纯的金钱追求。
三、 思政元素怎么“塞”进软文课?生搬硬套可不行!
道理都懂,但怎么操作?总不能每节课开头先念一段核心价值观吧?那学生准跑光!关键在于“润物细无声”。
- 案例教学是王道:
- 正面案例: 分析那些既叫好又叫座,同时传递了积极健康理念的营销案例。比如,某运动品牌推广全民健身的Campaign,某国货品牌结合传统文化做的创新营销。重点拆解:它为啥打动人?除了卖货还传递了什么?
- 反面教材: 剖析那些因虚假宣传、低俗炒作、价值观扭曲而翻车的案例。血淋淋的教训比空讲道理管用一百倍!学生一看:哦,原来踩这些红线真会死很惨!
- 项目实践融进去: 布置作业或实战项目时,明确要求融入正向价值观或社会责任考量。比如:
- “为这个公益项目设计一份有传播力的募捐文案。”
- “推广这款环保产品,如何突出其绿色理念而非仅仅强调便宜?”
- “为这个老字号品牌策划内容,如何展现其文化传承与现代创新?”
- 课堂讨论引思考: 抛出一些“两难”问题让大家讨论:
- “老板要求夸大产品效果,你怎么办?”
- “为了流量,标题党、制造对立,做不做?”
- “推广高糖高脂食品给青少年,营销人的责任在哪?”
- 让学生在争论和思考中,自己摸索到那条“线”在哪里。
- 师资自身要“硬”: 老师自己得真懂营销,也真认同这些理念。如果老师都觉得这是“额外负担”,讲起来干巴巴,学生更会觉得是形式主义。老师讲案例时眼里有没有光,学生感受得到。
四、 活生生的例子比啥都强!
光说理论太干巴,咱看个接地气的:
有个学生,学完课程后,接手推广一个地方特色农产品。他没一味强调“有机”“天然”(虽然确实是),而是深入挖掘了产品背后的故事:村里留守老人如何坚持传统种植方法,年轻人如何利用电商平台帮乡亲们打开销路,这个产业如何维系着乡村的活力...
他写的系列软文和拍的短视频,充满了人情味和乡土情怀,不仅成功带货,还引发了外界对这个乡村的关注,甚至带动了当地的小型旅游。当地政府都给他点赞!你看,这效果,比单纯喊“支持乡村振兴”的口号强太多了吧?这或许说明,好的营销,完全可以和社会价值实现双赢。
五、 挑战与反思:这事儿没那么容易!
当然,理想很丰满,现实... 总有点骨感。
- “两张皮”风险: 最怕的就是硬凑!思政归思政,营销归营销,老师讲老师的,学生听学生的。怎么避免?关键在于找到两者真正的结合点,用营销人听得懂、用得上的方式讲。
- 学生买不买账? 部分学生可能觉得:“我是来学赚钱本事的,整这些虚的干嘛?” 怎么激发他们的内在认同? 这需要老师用生动的案例和实际的效果去说服,证明有底线的营销更能长久赚钱。
- 效果咋衡量? 营销效果有数据(点击率、转化率),思政效果咋量化?学生价值观提升了多少?社会责任感增强了多少?这个评估体系,目前确实是个难点,有待探索。
- 尺度把握: 强调正能量不等于只能唱赞歌,讲社会责任不等于不能批评监督。如何在合规框架下,保持内容的批判性和独立思考? 这也是需要智慧的地方。
写在最后
所以,回到最初的问题:软文营销课搞思政,是形式主义吗?我觉得吧,关键看怎么“搞”。如果只是贴标签、走过场,那肯定是。但如果能真正挖掘出营销本身蕴含的价值观选择和社会责任,并将其作为培养合格、甚至优秀营销人才的必备素养,那这事儿就很有价值了。
它不是在给营销“戴枷锁”,而是在给它“铸灵魂”。让未来的营销人,不仅会“术”,更懂“道”。在这个信息爆炸、真伪难辨的时代,培养一批有底线、有温度、有社会责任感的营销内容创作者,或许比培养一百个只会玩套路的“流量黑客”更重要。
你说呢?
【文章结束】
标题:软文营销课如何悄悄植入思政元素?
地址:https://www.wenfangge.com/rwfb/99911.html
注明“来源:文芳阁”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