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软文教育法:让学生作文活起来的10个技巧
【文章开始】
你有没有遇到过这种情况?学生交上来的作文,要么干巴巴像说明书,要么假大空喊口号,读得人直打瞌睡?为啥隔壁班学生的作文就能让人眼前一亮,甚至读着读着笑出声?关键可能在于,我们缺了点“软文思维”来教作文。
一、啥是“软文教育”?跟传统作文教学有啥不一样?
先别被名字吓到!这里的“软文”不是指打广告!核心是借鉴软文那种“让人愿意读下去”的技巧,用到学生作文里。传统教学可能太强调“结构完整”、“立意深刻”,结果学生束手束脚,写出来的东西像戴着镣铐跳舞,自己都觉得没意思。
- 传统作文: 更看重“对不对”、“好不好”(结构、立意、文采)。
- 软文式作文: 更看重“有没有人爱看”、“能不能打动人”(吸引力、共鸣感、真实感)。
软文教育的精髓,是把作文从“任务”变成“表达”和“连接”。 学生不是为写而写,是为了分享自己的观察、感受和想法,并且希望读者能接收到、被打动。
二、核心问题:怎么把“软文技巧”融入作文教学?
这可能是你最关心的问题了。别急,咱们拆开揉碎了说。
1. 从“标题党”到“吸睛开头”
问:软文为啥能吸引人点开?标题和开头功不可没!作文呢? 答:教学生别一上来就“记一件有意义的事”!试试这些: * 制造悬念: “那天,我差点把教室点了...” (比“记一次科学实验”强吧?) * 抛出问题: “你见过会‘跳舞’的粉笔灰吗?” (写课堂趣事) * 场景代入: “雨点噼里啪啦砸在窗上,像极了此刻我试卷上的红叉...” (写考试失利) * 反常理开头: “都说失败是成功之母,可这次失败,却让我觉得它像个‘后妈’...” (写挫折感悟)
重点:开头就要“勾”住读者的好奇心! 让学生想想,自己平时刷手机,啥样的标题和开头会让你忍不住点开?把这种感觉用到作文里!
2. “讲故事”而不是“讲道理”
问:学生为啥爱写空话套话?可能是因为觉得“讲道理”更安全、更“正确”? 答:道理谁都懂,故事才动人! 软文的核心技巧之一就是讲故事。作文教学更要强化这点: * 细节!细节!细节! 与其写“妈妈很辛苦”,不如写“妈妈蹲在地上擦地板,额角的汗珠顺着鬓角滑落,滴在已经磨得发白的地板革上,晕开一小片深色。” * 动作!语言!神态! 让人物自己“演”出来,而不是作者在旁边干巴巴介绍。 * 有冲突、有转折: 哪怕是小事,也要写出“波澜”。比如写学骑车,别只写“我学会了”,要写“摔了多少跤”、“怎么克服恐惧”、“最后那一刻的狂喜”。
记住:情感和道理,藏在生动的故事里,读者自己会品出来。 这比直接喊口号“母爱伟大”、“坚持就是胜利”强一万倍!
3. “说人话”——用真实的语言和感受
问:为啥有些学生作文读着像“小大人”,或者像背范文? 答:可能他们觉得“作文语言”就该那样,不敢用自己的“人话”。 软文讲究“接地气”,作文也一样! * 允许甚至鼓励口语化表达: “心里像揣了只兔子”、“笑得见牙不见眼”、“尴尬得脚趾抠地”... 这些鲜活的语言,比“非常紧张”、“非常开心”、“非常尴尬”生动多了! * 写真实感受,哪怕不“高大上”: 写运动会,可以写“跑完800米,肺像要炸了,嗓子眼一股血腥味,真想一屁股坐地上再也不起来”,这比“虽然很累但坚持就是胜利”真实得多,也更能引起共鸣。 * 避免堆砌华丽辞藻: 好词好句可以用,但前提是准确、自然,为表达服务,不是为了显得“有文采”而生搬硬套。
核心:作文是表达自我的工具,不是表演“正确语言”的舞台。 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
4. “读者意识”——写给谁看?
问:学生写作文时,是不是经常只想着“给老师交差”? 答:缺乏“读者意识”是作文干瘪的重要原因之一。 软文写作时刻想着目标读者。教作文时,可以引导学生: * 想象你的读者是谁? 是老师?同学?未来的自己?还是某个特定的人? * 你想让读者知道什么?感受到什么? 是分享一个有趣的发现?倾诉一份委屈?还是传递一份感动? * 怎么表达才能让读者明白、理解甚至被打动? 用他们能听懂的话,讲他们可能感兴趣的点。
小练习: 让学生就同一件事(比如班级篮球赛),写一段话给最好的朋友看,再写一段话给没到场的班主任看。体会语言、侧重点的不同。
5. “金句”点亮全文
问:为啥有些文章读完后,总有一两句话让你印象深刻? 答:那就是“金句”的力量! 软文很注重提炼金句。作文里也可以有意识地训练: * 不一定是名人名言: 可以是学生自己从经历中悟出的、朴素但有力量的话。比如写友谊:“真正的朋友,不是在你顺风顺水时出现的人,而是在你狼狈不堪时,还愿意陪你一起拍拍灰的人。” * 位置关键: 开头点题、文中点睛、结尾升华,都可以放金句。 * 简洁有力: 用最精炼的话,表达最核心的感受或思考。
提醒:金句是水到渠成的感悟,不是生硬地拔高。 先有扎实的故事和细节,金句才有根基。
三、实操!课堂里怎么玩转“软文教育”?
光说不练假把式!试试这些具体方法:
- “标题党”大赛: 给一个平淡的作文题目(如《我的周末》),让学生比赛谁想的标题最吸引人。
- “细节放大镜”: 选一段学生作文中笼统的描述,让大家一起“找细节”、“补细节”。
- “故事会”写作: 不命题,让学生讲一个自己最近遇到的、印象深刻的真事(开心的、难过的、尴尬的、生气的都行),然后把它写下来。真实经历是最好素材库!
- “读者画像”练习: 写作前,先让学生明确:我这篇作文最想写给谁看?然后根据这个“读者”调整语言和内容。
- “金句挖掘机”: 在同学作文或优秀范文里,一起寻找、品评那些打动人心的句子,分析为什么好。
四、误区!小心别跑偏了
引入“软文思维”是为了让作文更鲜活,但也要注意别走极端:
- ? 只追求“吸睛”,忽视内容: 标题再炫,开头再炸,如果内容空洞、逻辑混乱,也是白搭。吸引力是手段,表达与沟通才是目的。
- ? 过度口语化,丧失规范: “说人话”不等于满篇网络用语、语法错误。基本的语言规范和清晰表达是基础。
- ? 虚构故事,脱离真实: 鼓励“讲故事”,但故事要基于真实经历和感受。为了“感人”而编造离奇故事,反而显得虚假。真实的情感最有力量。
- ? 忽视基本功: 字词、标点、基本结构还是要抓的。技巧是锦上添花,基础是雪中送炭。
不过话说回来, 作文教学本身就是个探索的过程。具体哪种方法对不同年龄段、不同基础的学生效果最好,可能还需要更多的实践和观察。毕竟,教育不是流水线,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
五、效果怎么样?听听老师和学生怎么说
王老师(小学五年级):“以前学生写‘我的妈妈’,十个有八个写‘生病送医院’。用了‘软文思维’后,引导他们观察妈妈日常的细节,比如妈妈切菜时的手,妈妈唠叨时的表情... 写出来的东西生动多了!有个学生写妈妈唠叨像‘单曲循环’,又形象又有点小幽默,全班都笑了。”
李同学(初中二年级):“以前觉得作文特假,非得写‘有意义’的事。现在老师让我们写‘印象最深的一件事’,我写了在小区里喂流浪猫,结果被它抓了一下,又气又好笑。写的时候就想怎么把这事讲得有趣点,让同学看了也能乐一乐。没想到老师还表扬了,说很真实!”
这些反馈或许暗示,当写作回归到“表达”和“连接”的本质, 学生更容易找到乐趣和动力。当然,这只是个开始,作文教学的路还很长。
写在最后:作文不是造火箭,但需要点燃引线
教学生写作文,尤其是写出有生命力、能打动人心的作文,确实不容易。它不像解数学题有标准答案,更像是在引导他们打开心扉,学习如何用文字与世界沟通。
“软文教育”的思路,核心在于观念的转变:从追求“正确”、“完美”,转向追求“真实”、“有趣”、“有共鸣”。 它提供了一些实用的技巧抓手,比如抓细节、讲故事、说人话、想读者、炼金句。
别指望一蹴而就。 这需要老师在课堂上不断地点拨、示范,需要学生勇敢地尝试、表达。可能需要打破一些固有的框架,允许一点“不完美”的真实。
试试看吧!也许下一次收上来的作文里,你会发现惊喜:那个总写流水账的孩子,开始描述阳光透过树叶在地上跳舞的光斑;那个爱喊口号的孩子,终于写出了自己因为胆小错过机会后,心里那份真实的懊恼和不甘...
当文字开始呼吸,作文才真正有了生命。这不就是我们最想看到的吗?
【文章结束】
标题:软文教育法:让学生作文活起来的10个技巧
地址:https://www.wenfangge.com/rwfb/99758.html
注明“来源:文芳阁”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文芳阁软文推广平台,未经本网授权不得转载、摘编或利用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如有对内有异议请及时联系btr2030@163.com,本人将予以删除。